在三亚海昌海洋保育中心内的户外大水池中,一只憨憨的大伙伴领航鲸“海棠”,正在水中游动、翻腾、摆尾,并来来回回盘桓在最近新结交的好朋友“保育员”所在的水域边,它似乎也知道即将要离开这里,离开这些新家人。
(三亚日报袁永东 摄)
5月26日6点15分,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国内首例成功救治的短肢领航鲸“海棠”在海南三亚放生,回归大海。据了解,国内此前并无领航鲸成功救助和放生案例,此次“海棠”成功救治并野外放归是中国救助历史上的首例成功案例,也是全球救助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突破。
(新华社张丽芸 摄)
“海棠”回家
5月25日,海昌海洋公园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团队,协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将“海棠”从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运送到三亚海棠湾海岸边的装有吊机的“利洋358”科考船上,在距离海岸70海里,水深500米处的深海海域处放归于大海,重回自己的栖息地。
5月25号中午工作人员将进行物料准备和设备检查,以确保所有必要的工具和设备都处于良好状态,准备好用于放生行动。12:00引导海棠进入室内,进行身体检查,并给它注射镇定剂以便于后续的转移过程。一小时后,海棠将被转移到担架上,并通过吊装的方式上载到救援车上转运海棠到达三亚港务局码头连接着水槽一起被吊装至科考船上,准备进行海上运输至放归海域。
(三亚日报袁永东 摄)
科考船将在海上航行10小时,从当晚8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6点,期间会监测呼吸频率以及淋水保持皮肤湿润,根据海棠应激反应大小,评估是否采取追加镇静剂,确保海棠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6点15分,科考船到达指定海域进行放归,领航鲸顺利入海在众人的目光中下潜消失在海平面。最后至下午6点,科考船历经9小时返回三亚南山港码头,全程耗时30小时。
(三亚日报袁永东 摄)
身长3.7米,约500多公斤重的“海棠”,随着“利洋358”科考船上的吊机将担架缓缓吊起打开海南三亚因搁浅被救助的短肢领航鲸“海棠”重回大海开始自主游动。其健康游动的矫健身影,让与之精心呵护陪伴多日的保育人员和专家们深深地感动和骄傲。
救治“海棠”的145天
此次放生的“海棠”,是今年1月3日在三亚海棠湾海域受伤搁浅被救助的一头雄性“短肢领航鲸”。“海棠”搁浅被市民发现时,领航鲸全身有多处明显外伤,生命体征不佳,随后即被送往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救治,大家为它取名“海棠”。
救助初期,“海棠”无法独立游动,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集结多方志愿者力量,对其进行24小时轮流守护,保育中心采取3-4人/组,通过站在水里托扶的方式防止其侧翻呛水。为了更好地救助医治受伤的“海棠”,海昌第一时间启动“短肢领航鲸救助行动”,联动旗下上海、大连、郑州等地的生物医疗团队和国际著名鲸豚救助专家哈特曼博士同步与三亚视频讨论救助方案,并火速调动专家赶往三亚。
救助期间,兽医对“海棠”进行细致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先后对“海棠”药物调整8次,希望让“海棠”能够快速恢复健康,重新返回野外生活。
经过了140多天的精心呵护和医疗诊治,“海棠”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长得更加结实强壮了。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负责人曹政介绍救助后“海棠”的基本情况,“‘海棠’的体长已从搁浅时的3.6米长到了3.7米,胸围从搁浅时的1.9米长到了2米,每天可食用12公斤鱿鱼和2公斤鲱鱼。”
5月7号,专家评估会审议了短肢领航鲸“海棠”的日常摄食、外伤恢复、血检及动物行为记录,并现场观察判断动物行为和摄食状态无异常,认为“海棠”已经具备基本的捕食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行觅食;日常期间,三亚海昌的保育人员分四餐投喂“海棠”,但对于野生的领航鲸而言,捕食能力的恢复对于其在自然环境生存十分重要。“短肢领航鲸的主要食物是鱿鱼,在三亚附近海域,鱿鱼资源很丰富,而且鱿鱼的游动速度比其他鱼类较慢,更容易捕获。‘海棠’已经过野化训练,捕捉鱿鱼没有问题,可能在放归大海后需要时间适应。”曹政说。
经保育人员、兽医、专家,还有100多名爱心志愿者4个多月的精心救治和护理,“海棠”的状态越来越好,经专家评估,一致认为短肢领航鲸当前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已具备野外放归条件。
精心筹划“海棠”归家之路
对于此次放生计划,由于国内此前没有同物种放归经验,海昌保育团队和救援团队多次调整放生方案,计算时间、人力,设计运输设备等等,以保证“海棠”顺利安全的归家之路。
此次“海棠”野外放归选择在500米深海域。近年来,三亚周边500米深海域有短肢领航鲸的活动记录,选择500米深海域放归,有利于“海棠”寻找到族群。
然而,从保育中心到放归海域有一定距离,既要让“海棠”路途舒适,又要便于运输,保育人员还专门定制适应‘海棠’的运输水槽,高1米、长4.2米、宽1.3米的运输水槽,配有担架杆、担架布、海绵等配套设备。“装入‘海棠’后,水槽将有2至3吨重。
为了将海棠更安全地送归大海,三亚救援团队还查阅了国内外搁浅鲸豚放归的案例,此前体型体重较小的生物采用滑道或牵引入海,如大连海豹通过滑道滑入海中、浙江抹香鲸利用船只牵引绳拖拽入海等方式中,但对于固定到担架的“海棠”而言容易受伤,最终经多次评估和测试,选择在500米的深海水域在甲板1米落差处以“侧身入海”的方式送“海棠”回家。
此外,专家组将借助GPS定位装置,密切关注“海棠”放归后的动向,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积极做好相关保障。
(三亚日报袁永东 摄)
全国首例成功救治短肢领航鲸
此次“海棠”成功野外放归是全球救助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是中国救助历史上的首例成功案例。公开资料显示,短肢领航鲸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全球范围内成功救助并成活的案例相对罕见。
海昌海洋公园生物健康繁育负责人乜英奎表示,野生动物的救援救治是海洋馆应有的义务担当和责任,作为多个濒危物种救援网络的会员单位,海昌海洋公园一直是水生野生动物保育救治
工作上积极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十几年来,以海昌海洋生物保育公益基金为保障,在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指导下,多次投入到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中, 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经验的生物保育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处理相关事件所需的场地、设备、饵料、海昌营养添加剂等必备资源,具有很强场馆调控和馆养动物救护保育应急能力。
此次成功救助“海棠”,不仅对保护海洋生物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全球其他濒危物种的救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团队成员通过这次救助,增强了应对海洋动物应激反应和疾病管理的能力。同时,救助过程中的协调和分工也大大提升了团队的协作效率和执行力。
在救助能力方面,海昌积累了宝贵的实际经验,完善了从救助、运输到放生的全流程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每个环节的安全和有效性。此次救助还促进了与其他保育组织和专家的合作,提升了海昌在海洋动物保育领域的专业声誉和影响力。这些经验和技术的提升,为未来的海洋动物救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参与救援的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隶属于海昌海洋公园。海昌海洋公园是亚洲领先的海洋主题公园运营商,在上海、大连、郑州、三亚等全国近30城布局海洋公园和海洋馆,拥有着丰富的极地海洋生物保育和救助经验。
在日常海洋文旅运营之外,海昌海洋公园始终努力践行极地、海洋生物保护职能,致力于生物保育及保护研究,协助主管部门开展水生野生动物救助及放生工作,旗下多个项目被选作水生野生动物救治基地、濒危物种救护联盟成员单位,已累计协助当地主管部门救助水生生物100余头/只,其他小型珍稀生物1800余只。
2023年2月对三亚搁浅抹香鲸进行救助、2022年11月全程参与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鄱阳湖长江江豚应急救护行动、2022年9月在三亚后海海域救助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海龟、2021年7月对12头搁浅在台州临海头门港区的瓜头鲸进行救助……
目前,海昌海洋公园拥有亚洲领先海洋生物资源保有量,超过14万只海洋和极地生物。在20余年的时间里,海昌海洋公园繁育品种及数量国内第一,国际领先,并成功繁育30余种1000余只大型珍稀极地海洋动物,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极地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多个科研教育基地。海昌海洋公园表示,未来将继续多方位践行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地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美好地球家园贡献自身的力量。